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人文·匯泉|青島故事:梁實秋的特色烤肉

2025-02-23 21:28 大眾·半島新聞閱讀 (27270) 掃描到手機

青島,是梁實秋心目中民風淳厚的“君子國”,真正令人流連不忍離去的城市,人生漂泊之中的久居之地,稱得上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的好地方。

1930年8月,梁實秋來到青島,在國立青島大學(1932年改名為國立山東大學)執教,擔任大學的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1934年8月,應胡適之邀,赴北京大學外文系執教,離開青島。在山海之間的這座城市,給梁實秋留下了無數的美好記憶。

梁實秋對青島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曾在歷數南北各地優劣長短后,說道:“我雖然足跡不廣,但北自遼東,南至百粵,也走過了十幾省,竊以為真正令人流連不忍離去的地方應推青島。”蕭疏白發不盈巔,夢里滄桑憶華年,消逝的時光包圍著紅瓦綠樹的青島,晚年的梁實秋不禁感嘆:“懸想可以久居之地,乃成為縹渺之鄉!”

梁實秋的夫人程季淑非常喜歡在匯泉海水浴場洗海澡,她穿了游泳衣,招呼梁實秋下海踏浪,孩子們更是喜歡在海水沒過的沙灘上嬉戲。一家人的歡聲笑語,在海灘上被海風吹得很遠。

孩子在海水里玩倦了,就拿小鏟子、小水桶,在沙灘上挖掘沙子,建構城堡。有時,挖出的沙子里,會有幾個蛤蜊,而那些被挖出的小螃蟹,迅速地橫行逃竄,惹得孩子們一陣驚聲尖叫。梁實秋看著眼前這一幕,開懷大笑。他和程季淑并排躺在沙灘上休憩,有時,會捉幾個小螃蟹,丟到孩子的小水桶里。梁實秋的女兒梁文茜,直至晚年都記得在匯泉灣的海灘上,看到一只行走的空蚌殼,很驚奇地盯著空蚌殼在沙灘上移動。原來,有一個小螃蟹住在空蚌殼里,把它當成了家,行走時,就帶著蚌殼跑。梁文茜把這一段趣事,講給妹妹梁文薔聽,梁文薔“將信將疑,因為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有趣的小生物”。這種寄居蟹生活在石頭縫中的海水中,海岸的沙灘上,主要以螺殼為寄體,白白住著人家的房子,卻不繳納房租。

周日的時候,梁實秋一家人就這樣在海灘上消磨時光。直到太陽快要下山,在棧橋方向出現漫天霞光時,他們沖過淡水澡之后,梁實秋左手拉著孩子,右手拉著程季淑,在細軟的沙灘上留下一串串腳印。沿著海濱起伏的柏油馬路,聽著小鳥的啁啾,緩緩歸。路邊的綠化帶中,一串一串的紫薇花,在夕陽的余暉中,微微晃動,更加明艷動人。

1933年,梁實秋和女兒梁文茜在青島海濱公園留影。這張照片是梁實秋的妹妹梁繡琴拍攝的。梁繡琴就讀于山東大學外文系,1934年夏畢業。(梁文薔女士提供)

剛到青島的那幾個月,梁實秋和家人乘車去棧橋,走到碧波蕩漾的棧橋前端,觀海,聽潮。1931年,經過大修之后的棧橋,更加迷人。在棧橋伸入海中的前端,修建了一座中國民族傳統風格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名“回瀾閣”。回瀾閣出現之后,梁實秋也來過,“到盡端的亭子里乘涼”。

1931年,梁實秋一家搬入魚山路7號(今魚山路33號梁實秋故居)居住。這是一棟新造的樓房,四上四下,還有地下室,前院也很寬敞。房東王德溥是青島人,具有山東人特有的忠厚樸實的性格,房東房客相處得融洽。梁實秋程季淑夫婦喜歡花草樹木,要求房東在院子里栽幾棵樹。房東很爽快地答應了。第二天,王德溥帶著他的兒子,押送了兩大車樹秧來了。挖坑,栽樹,澆水,院子里栽了六棵櫻花,四棵蘋果,兩顆西府海棠,空曠的小院里,頓時綠意盎然。

第二年春天,人間四月天,小院里滿園春色。程季淑特別欣賞西府海棠。花未開時,花蕾紅艷,似胭脂點點;盛開之時,嬌艷欲滴,千朵萬朵壓枝低,極盡繁復絢爛之美。櫻花是雙櫻,層層疊疊粉紅的花瓣,熱烈又嫻靜。蘋果開花后,結出小小的綠色的蘋果。到了初秋,蘋果剛剛變紅,結果被頑皮的孩子偷偷地摘了不少。

居家過日子離不開油鹽醬醋菜,梁實秋不免偶爾也承擔起買菜的任務,時間長了,本來對飲食頗有研究的他也有了自己的觀察與總結。

青島的海鮮齊備,種類應有盡有。梁實秋有一次在大雅溝(大窯溝)的菜市場以六元得鰣魚一尾 ,“長二尺半有奇,小口細鱗,似才出水不久,歸而斬成幾段,闔家飽食數餐,其味之腴美 ,從未曾有”。梁實秋認為青島的“菜蔬雋品亦多”,“青島的蒲菜好像特別粗壯,以做羹湯最為爽口”;“青島一帶的白菜遠銷上海,短粗肥壯質地細嫩”。梁實秋認定的青島白菜,應該是膠州白菜,稱之“膠白”,遠近聞名。

梁實秋說:“青島四年之中 ,我們的家庭是很快樂的。”妻子為他主持家務,招待客人 ,家中座上客常滿,不但教師,有些學生也在他家同餐。臧克家晚年在《致梁實秋先生》一文中說,在青島時,有一次梁到聞一多的辦公室去,聞不在,梁便在桌子上留下一張紙條 :“一多,下課后到我家吃水餃。”臧克家看了這張紙條,心想:這是最美、最快意的人生佳境了。

當時“酒中八仙”聚會常去的酒樓,一是順興樓,一是厚德福。順興樓的廚師是煙臺福山縣的高手,手藝不錯。順興樓的黃魚水餃,讓梁實秋食之難忘,以至于晚年居臺灣后仍在回味。他在《餃子》中這樣寫道:“在青島順興樓宴會,最后上了一缽水餃,餃子奇小,長僅寸許,餡子卻是黃魚韭黃,湯是清澈而濃的雞湯,表面上還飄著少許雞油。大家已經酒足飯飽,禁不住誘惑,給吃得精光,連連叫好。

當然,一個資深老饕不能只接受當地美食,還要引領新潮流,將外地的美食引進來。作為老北京,梁實秋在異鄉仍不能忘記烤羊肉之香。碰巧一次,青島的一家飯店從北京運來大批冷凍羊肉片,梁實秋靈機一動,托人在北京訂購了一具烤肉支子。

等支子運來后,梁實秋大宴賓客,命兒輩到寓所后山拾來松塔,敷在炭上,松香濃郁。又托人從鄰近的濰縣買來剛采摘的新鮮大蔥。蔥白粗如甘蔗,斜切成片,細嫩而甜,烤肉佐以濰縣大蔥,真如錦上添花,吃得各位口齒留香,額頭滴汗,相視而笑。

梁實秋還在文章中提到柑香酒。那是隆冬的一天,“我有一回偕友在匯泉閑步,在沙灘上走著走著累了,便倒在沙上曬太陽,和風吹著我們的臉。整個沙灘屬于我們,沒有旁人,最后來了一個老人向我們兜售他舉著的冰糖葫蘆。我們在近處一家餐廳用膳,還喝了兩杯古拉索(柑香酒)。”這柑香酒是洋酒,美州的古拉索島上特產柑橙,以此為原料制成的酒,聞名全球。有了這杯柑香酒,“盡一日歡,永不能忘”。可以想見,在寒冷的冬日,喝一杯甘醇、濃烈的柑香酒,全身溫暖。

20世紀30年代,在青島可以喝到國內外的名酒,由此可見當時青島的消費水平,也可以看出當時青島的國際化程度。

在青島執教的4年,梁實秋為外文系學生開設《歐洲文學史》(大四,4個學分)、《莎士比亞》(大三,6個學分)、《西洋文學批評史》(大四,8個學分)、《戲劇選讀》(大二,6個學分)等課程,給其他專業學生開設公共外語課。

梁實秋上課,永遠是鈴聲未息已走進教室,坐下來就講,不說一句沒用的話。下課鈴聲一響,恰好講到一個段落,鈴聲未畢,已步出課堂。

梁實秋來國立青大時只有二十八歲,但已經是教授,月薪400元。他講起課來滔滔不絕,思維敏捷。他的講課語言,生動又形象,智慧與諧趣,讓課堂氣氛非常輕松。梁實秋的課深受學生歡迎。學生王昭建回憶說:“他講課緊湊而從容,質高而量足。有組織有層次、語言精確、形象,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講授莎士比亞課,全面地講了莎翁,精講了他的主要劇作。”

在臧克家眼中,梁實秋先生光彩照人。“面白而豐,夏天綢衫飄飄,風度翩翩”。他的衣袂翻飛的是青島的海風,他的風度是青島文化史上的風流一頁。

山河歲月,青島只是梁實秋人生的一個驛站。他在這里開始了翻譯的征程。這是梁實秋翻譯生涯中的一個重要時期,他翻譯了《西塞羅文錄》《約翰孫》《織工馬南傳》等著作,開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翻譯工程的起點。

1931年春,胡適來青島,與梁實秋、聞一多商談翻譯莎士比亞著作事,并在青島大學做了“山東在中國文化里的地位”的講演。

梁實秋與莎士比亞戲劇結緣,并不離不棄30多年,緣起胡適。也可以這么說,是胡適這位“月老”的紅絲線,將梁實秋與莎士比亞戲劇翻譯捆綁在一起。

正是由于胡適的領導,父親的鼓勵,妻子的支持,梁實秋1930年開始著手翻譯莎士比亞的戲劇,從1936年商務印書館首次出版他譯的莎士比亞戲劇8種,至1967年最終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并出版。梁實秋以一人之力,花費37年時間,完成了《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任務,成為中國文學翻譯史上的一塊不朽豐碑。

梁實秋坦言:“我這一生有30年的工夫送給了莎氏,我自得其樂而已。但也有無形的報酬,我從莎氏著作中,培養了一種人生態度,對世界萬物抱有濃厚興趣,對人間萬象持理解容忍的心胸。”

晚年梁實秋對青島念念不忘,他的書桌上有一瓶沙子——來自青島的海灘,他女兒送的。(劉宜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