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節養生正當時,中醫專家:遵循陰陽平衡規律調整生活方式
春分節氣即將到來,青島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藥劑科副主任吳紹康介紹提醒,春分標志著春季已過半,此時自然界陽氣由收斂閉藏轉向疏泄,人們的養生也應遵循陰陽平衡規律,從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做出相應調整。
均衡飲食,疏肝理氣
春季萬物新陳代謝開始旺盛,人體在經歷了冬季的“封藏”后,也需要順應自然規律,開始“生發”。“春吃芽,夏吃瓜”,春分時節宜多食用芽菜,順暢肝氣,也符合肝喜條達的特點。此外,飲食宜清淡,避免油膩生冷食物,可以多食應時蔬菜和辛、甘、微溫之品,如春筍、香椿、韭菜、生姜等,以補充冬季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消耗。
春分中藥茶飲養生,推薦青島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中醫師精心調制的“三花安神茶”,它是由合歡花、玫瑰花、菊花、炒酸棗仁、茯苓等組成,具有疏肝解郁,養血寧心,安神助眠的功效,可用于情志不暢,肝血不足,虛煩失眠者。
調理脾胃,疏通中焦
春天肝氣偏旺,肝木橫克脾土,容易造成脾胃病。脾胃屬于身體的中焦部分,中焦是調節寒熱、陰陽、氣血平衡的中轉點,中焦一堵,失眠乏力、消化不好、上熱下寒、手腳冰冷、排便不暢、濕氣重、情緒波動等問題就都有可能出現。最簡單的中焦疏通法,就是揉腹。可以每日順時針揉腹3-5分鐘(重點按揉天樞穴、神闕穴),或練習“仙人揉腹法”,助脾胃運化。針對舌苔發白,手足和肚腹冰涼,怕冷怕風、尿清便溏等癥狀,可以服用中成藥附子理中丸或配合金匱腎氣丸來進行調理。
適度鍛煉,多曬太陽
春分時節氣溫回升,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血液循環加快、大腦的血液和氧氣供應相對減少,很容易發生“春困”。為了避免“春困”,我們應該積極參加鍛煉和戶外活動。提倡白天多曬太陽,尤其后背,以補充陽氣,補益身體。因為我們后背分布著兩根比較重要的經脈,其中之一就是督脈,又被稱為陽脈之海,主一身陽氣;另外一條就是足太陽膀胱經,也是陽氣充盈的經脈。上午9-11點曬背(督脈所在),可促進陽氣升發,改善怕冷、春困,同時調節夜間睡眠。
夜臥早起,注意保暖
春分晝夜均分,宜“夜臥早起”(建議23點前入睡,6-7點起床),順應陽氣升發。睡眠不足易致肝血耗傷,引發頭暈、目眩等問題,睡前可泡腳(加花椒、艾葉等)、練習“還陽臥”,幫助引火歸元,改善睡眠質量。午休以15-30分鐘為宜,避免久臥導致氣滯。春分后仍會有“倒春寒”,穿衣需重點保護背部、肚臍、腳踝,可以遵循“815”原則:如果晝夜溫差超過8℃,建議繼續保持“春捂”狀態;當氣溫穩定在15℃以上,且持續一周左右時,可考慮減少衣物。
(半島全媒體記者 滕鏡淑 通訊員 趙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