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切除又保乳整形!青島市婦兒醫院張堅教授高難度手術重塑患者自信
半島網4月24日訊 (記者 孫貼靜)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乳腺科診室里,42歲的陳默(化名)盯著穿刺活檢報告單上 “浸潤性癌” 四個字,耳邊回響著乳腺甲狀腺專家張堅教授“可以保乳” 的安慰,卻突然想起上周加班到凌晨的自己,隨手抓起冷掉的外賣,吞下的不知是食物還是焦慮。
這樣的場景,正在無數女性的生命里反復上演。醫學數據是冰冷的:我國乳腺癌發病率年均增長 3%,甲狀腺癌女性患者數量是男性的 3 倍。這組數字背后,是現代女性在多重角色中失衡的生活。職場上,她們是沖鋒陷陣的勇士;家庭里,她們依然承擔著育兒、照料老人的重任。長期的情緒壓抑、不規律的作息,像無形的推手,將健康天平不斷傾斜。
甲狀腺被稱為 “情緒的鏡子”,而乳腺則是壓力的 “儲存庫”,當女性習慣用 “沒事”“我能行” 壓抑情緒,這些器官就成了無聲的受害者。但比疾病更可怕的,是女性對自身健康的忽視。她們總將他人需求置于自身健康之上,直到疾病以疼痛的方式強行 “提醒”。
陳默為此追悔莫及。曾經 BI - RADS 3 類乳腺結節的超聲報告單還躺在抽屜深處,那些因忙于加班而取消的復查提醒、被家庭瑣事擠掉的掛號時間,讓原本可控的健康警報悄然升級——3類變成了 4A類。
4A 類屬于中度可疑惡性,惡變率一般在 2% - 10% 右右,她仍心存僥幸,懷揣著期許來到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渴望從張堅教授的口中得到否定,讓忐忑的心找到安放之處。然而,厄運的箭頭最終還是對準了她,經過乳腺 X 線鉬靶、磁共振成像、穿刺活檢這三大檢查,她被確診乳腺癌,手術迫在眉睫。
乳房,對女性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具有重要意義。切除乳房帶來的不僅是身體的殘缺,更是自我認知的破碎。隨著醫學知識的普及,患者對乳腺癌的認識逐漸深入,不再單純追求根治性切除,而是更加注重綜合治療和個體化治療,在有效控制腫瘤的前提下,希望盡可能保留乳房。保乳手術能夠最大程度地保留乳房的形態和外觀,減少因乳房缺失帶來的心理創傷,維持術后的生活質量。
不同患者的乳房大小、形態、腫瘤位置等因素各不相同,保乳手術需要在完整切除腫瘤的同時,盡可能保持乳房的外形,避免因手術損傷導致乳房感覺減退、乳頭乳暈感覺異常或乳房運動受限等問題,這對手術技巧要求極高。
陳默的腫塊約3厘米大小,在右乳4點鐘方向。術中,張堅教授憑借對乳房解剖結構深入的了解,精準定位腫瘤位置,在右乳內下象限,沿著乳暈邊緣,精心設計一道流暢的弧形切口,利用嫻熟的手法,依次切開皮膚并進行皮下組織探查,操作中精細分離和保護相關組織,最終將腫物及周圍病變腺體局部擴大切除。
腫瘤切除后,右乳房內下方留下了巨大缺損,如何填補這一缺損?這給手術帶來了極大挑戰。張堅教授沉著應對這一復雜情況,在左乳房下方褶皺處開一道弧形切口,小心翼翼地將右乳房下方的皮膚、脂肪和乳腺組織逐層分離,憑借對組織的張力、血運的精準把控,連帶著這部分皮膚,精準地向右乳內側提拉,并固定到切除腫瘤后留下的創腔位置。最終,利用精湛的縫合技術和對乳房美學的深刻理解,成功完成了這一高難度微創保乳術。保住乳房的同時,張堅教授還利用前哨淋巴結探查技術 ,為陳默保住了右側腋窩,避免了腋窩淋巴結廣泛清掃造成的上肢水腫、活動受限等系列并發癥。
術后的陳默,逐漸從曾經的脆弱崩潰中破繭而出,重拾自信。而對于另外一位甲狀腺乳頭狀癌女性患者,張堅教授利用甲狀腺術中光電檢測儀技術同時解決了喉返神經監測和甲狀旁腺識別保護 兩大難題。接下來,將有更多的甲狀腺惡性腫瘤患者因此而受益。
- 青島市“社會保障卡惠享山東行”活動啟動,持卡享19項消費優惠
- 跳海救人的“玉米阿姨” 被授“青島市見義勇為模范”榮譽稱號
- 大集上“擺攤兒”,高原上手術!青島市市立醫院“醫”心為民萬里同頻
- 青島市城陽人民醫院舉辦提升群眾就醫感受專題培訓會 助力人文醫院建設
- 2025年青島市四區和高新區高中階段招生分數帶招生計劃
- 2025年青島市“3+4”對口貫通分段培養本科錄取分數線公告
- 近千款產品可選,補貼額度也擴大!青島市2025年適老化改造項目啟動,記者探訪體驗點
- 7月第1周青島市二手房成交1538套,環比上升16.8%
- 7月第1周青島市全市新房成交2866套
- 強強聯合,海顧與青島新世紀婦兒共建修復重建外科揭牌暨楊建平教授工作室揭牌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