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故事|工地綁鋼筋,捧回“全國第一”!鋼筋工劉堯順初中畢業自考大學,20多年鉆研拼出逆襲人生
“雖然在工地上打工并不起眼,但只要肯努力用心,照樣能成才當狀元。”這是41歲的鋼筋工劉堯順,對工地打工年輕人最切身的鼓舞。劉堯順初中畢業后到工地綁鋼筋,20多年來不斷鉆研提升,成功逆襲人生。他利用下工時間上網課自學,堅持3年時間考出大學學歷;還在全國住建行業職業技能競賽中捧回“全國第一”,從一名普通鋼筋工成長為行業“大國工匠”。
劉堯順在全國大賽取得第一名成績(受訪者提供)
工地綁鋼筋20多年,他成功逆襲人生
4月28日下午,記者在位于市北區同慶路上的一處工地,見到了正在指導工友綁鋼筋的劉堯順,他端詳著手中的圖紙,不時蹲下身子示范,力求讓加工的每一個鋼筋構件都精準,綁扎焊接都能無誤。完成工地上的作業后,回到項目部會議室的劉堯順一口氣灌下一整瓶礦泉水,跟記者講起在工地綁鋼筋20多年“人生逆襲”的故事。
如今,劉堯順已經轉換身份,成為全國大賽的裁判 (受訪者提供)
1984年生人的劉堯順是中誠祥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的鋼筋工班組長,老家臨沂市郯城縣楊集鎮。“家里兄弟姊妹3個,我是老大,還有兩個妹妹。”劉堯順說,從他打小記事起,家里的生活就挺苦,父母供應3個同時上學的孩子壓力很大,家里還欠著外債。而他作為家中長子,看著父母如此辛勞,心里很不是滋味,覺得有責任幫父母分擔一下生活的重擔。
“2002年初中畢業后,我主動提出不上學了,外出打工掙錢。”劉堯順告訴記者,其實他讀書時成績很好,每次考試都是班里前十名,中考那年也考上了縣里的高中,“沒辦法,家里條件太苦了,我初中好幾個老師來勸我繼續讀書,我比較犟,說不上學就不上了。”劉堯順苦笑著說。
那年夏天,劉堯順跟著同村的親戚一起來到了工地,考慮到他年紀雖小但腦子靈活,就介紹他做出力相對小一點的鋼筋工。“一天干10個小時,能掙20塊錢,剛開始摸不著門道,干起來很耗體力,手腳還經常被扎破。”劉堯順回憶,那時他體重只有110斤,扛一根粗鋼筋壓得直不起腰來,晚上收工回到宿舍,渾身酸麻到睡不著覺。這份苦累起初也讓劉堯順數次想過放棄,但一想到家里的情況,倔強的性格反倒讓他又燃起斗志,“我就不信干不了這個活!”劉堯順說。
工地上自學三年,考出大學學歷
劉堯順便向工地上熟練鋼筋工拜師,逐漸學會了看圖紙,干起活來也就輕松一些了。“跟工地上其他工種相比,綁鋼筋是技術要求比較高的,得會看圖紙,所以干著干著,我從中找到了一點‘樂趣’,逐漸喜歡上了這個活。”劉堯順說,在工地上干了幾個月后,他第一次拿到了工錢,去掉日常生活開銷,手里攢了700多塊錢。趁著農忙回老家時,他把這些錢全部交給了父母,“俺父親母親既心疼又欣慰,覺得我能掙錢養家了。從那時起,我再也沒把自己當成個孩子,而是家里的頂梁柱。”劉堯順說。
劉堯順在工地上綁鋼筋
在工地上干了三年鋼筋工后,經過不斷的求教和磨煉,劉堯順不僅出師了,還因為干活效率高、質量好,成了工地上的鋼筋工班組長,帶起了徒弟。“有了徒弟咱就得做榜樣,我對自己的要求也更嚴了,根據自己總結的訣竅,形成了好幾套工作法。”劉堯順舉例說,根據不同的施工場景,他自己制作了一種特殊的“馬凳”,不僅能提高綁鋼筋的效率,還能夠節省約20%的鋼筋材料。而像這樣的創新之舉,他還有很多。
“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我對自己和徒弟們都這么要求。”劉堯順說,20多年來,他帶出了十幾個徒弟,在各個工地上都是綁鋼筋的骨干能手。而他自己對綁鋼筋已經熟悉到,只看一眼圖紙,就能在大腦里構造出施工的分布和排布景象,手速也又快又準,一秒鐘就能綁好一個捆綁鋼筋的扎絲。
劉堯順在工地上干活
然而,技術已經精進的劉堯順并不止步于此,在他心里始終有一個遺憾,那就是未能完成的學業。“學歷還是太低了,前幾年我就報了臨沂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成人函授。”劉堯順說,從那時起,他白天在工地干活,下了工后就回到宿舍上網課自學,堅持了三年時間,拿到了畢業證,取得了成人專科學歷。
捧回“全國第一”,用經歷鼓舞年輕人
2020年開始,劉堯順被推薦參加各級建筑行業技能競賽,“先是參加了項目所在地膠州的技能競賽,獲得了鋼筋工二等獎,后面有了競賽經驗,逐級選拔參加了青島市、山東省的競賽,都拿到了不錯的名次。”劉堯順介紹,2023年,他一路過關斬將,在各省選拔的50多名鋼筋工高手中脫穎而出,成功入圍了第四屆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全國決賽,并取得了鋼筋工職工組第一名的好成績,獲得了全國技術能手證書,為青島捧回來了一個“全國第一”的榮譽。
劉堯順同事毛先生介紹,在鋼筋工這個工種里,這個“全國第一”的成績算得上行業的“天花板”了。如今,劉堯順已經變換角色,每年以裁判員的身份受邀參加全國、省級住建行業職業技能競賽。而在他的老家,劉堯順也成了不少外出打工老鄉爭相學習的榜樣,是一個“在手機上能搜到人名和成績”的行業“大國工匠”。
回望在工地上20多年的鋼筋工生涯,劉堯順感慨萬千,“雖然當年沒能在學校繼續完成學業,但是在建筑工地上照樣能‘大學畢業’。我用自己的雙手,在青島買了房子安家立業,還有兩個可愛的孩子,我覺得挺值得驕傲的。”劉堯順說,他同時也想用自己的經歷鼓舞更多在工地上打拼的年輕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雖然在工地上打工并不起眼,但只要肯努力、肯用心鉆研,照樣能成才、當狀元。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