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日談:一以貫之 讓分餐成為新“食”尚
半島評論員 王學義
山東省出臺《餐飲業分餐制設計實施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地方標準已一月有余,島城餐飲業的實施情況如何?半島記者近日對青島數十家餐飲店進行了調查,發現以“分餐公勺”模式為代表的分餐,已經成為當下餐飲業一種常態,也成了中餐的服務標準。
在分餐制標準制定方面,山東省走在了全國前列。《指南》也是國內發布的首個餐飲分餐制省級地方標準,總結了“分餐位上”“分餐公勺”“分餐自取”三種分餐模式。疫情之下,分餐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阻斷傳染的有效方式。縱然拋開疫情影響,“合餐”也是很多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記者的調查情況來看,分餐在島城推行得不錯。這樣的結果令人欣慰,說明市民對于分餐制并不缺乏共識。絕大多數餐飲企業經營者和消費者,腦子里都是有這根弦的。不過,即便在這樣的背景下,仍然有不少人擔心:實行分餐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或者是“分一時容易,分久了難”。這樣的擔憂是有著現實土壤的,之前2003年“非典”時,社會上就曾興起分餐熱。而隨著“非典”退卻,分餐制便鮮有人提及,就是個例子。那么分餐制到底難在哪里?又該如何突破“難關”呢?
其一,難在人情。眾所周知,飯桌也是社交場,為的就是拉近距離。有的人不但不喜歡分餐位,甚至連公筷公勺都不用,還喜歡拿自己的筷子給別人夾菜。在此必須要說,這種表達“心意和誠意”的習慣,是時候改改了。一味拿自己的不良習慣來強人所難,恐怕只會讓距離越來越遠。
其二,難在習慣。很多人認為,圍桌而坐是中國人的就餐傳統。其實,分餐也是我國的傳統,很多出土的文物都展現了古代人聚在一起、分餐而食的場景。
其三,難在成本。對于餐飲業商戶來說,分餐位的影響顯然易見。加“公筷公勺”看似不難,卻也會增加服務成本。在如今餐飲業開工不足的情況下,影響或許有限,但隨著食客增多,問題就將顯現出來。
眼下,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必須堅持底線思維。而推行分餐制,不是一倡導就能見長效的,也沒有捷徑可走。讓分餐的好習慣從生活中長久保持下來,關鍵在于將其落實到每一個私域。真正樹立起分餐健康文明的新觀念,使其成為一種新時尚。消費者提出足夠強烈的需求,商家就有動力不斷改進服務,如此才能形成一個正向循環。也要逐步完善相關制度規范,加強對餐館的巡檢,明確獎懲機制。
就當下而言,應該把全民參與疫情防控的熱情,當成重塑文明就餐習慣的契機,做好“應急”與“常態”之間的銜接,這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