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時評:從“海珠眼”里看見對法治的敬畏
無論是當地在補償款、安置房等底線問題上的不讓步,還是對業主基本權益的尊重和保障,都是基于對物權法等法律法規的敬畏。公民的私有財產不容侵犯是一條底線。談不攏不能硬來也應該是依法拆遷的常態。這樣的敬畏,是法治社會中的一道風景。
本報評論員 王學義
廣州環島路海珠涌大橋近日開通,位于橋中間的一座“橋中房”走紅網絡,成為了“熱門打卡地”,不少人還幫它起了個名字叫“海珠眼”。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這樣一只“眼”的確引人注目。它所位于的海珠涌大橋是廣州海珠區重點工程環島路的一個重要節點。就因為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大橋到此分了一個岔,車道在其房頂繞開,形成了這樣一只眼睛。很多人在印象中從未見過這種景象。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只“眼”?當事業主的說法是安置房位置不合理,而且“補償金差一點點而已”。當地政府部門的回應則是,自從啟動征拆工作以來,一直與業主協商溝通,提供了貨幣補償、置換房源等多種補償方式供業主參考,置換房源也位于不同地段、不同朝向,供業主選擇,但一直沒有達成共識。簡單來說,無論補償款也罷、安置房也罷,總之沒談攏。無奈之余,當地在確保房屋安全的前提下,讓大橋建設繞開了這處房屋,保障了正常開通,也給該住戶保留了出入通道。于是,“海珠眼”出現了。
有的網友看了“海珠眼”感覺別扭:就剩這一個“釘子戶”,怎么就拆不動呢?這也是不少人的想法。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拆遷往往被視為“拔釘子”。而拆遷之難,也在于必須把“釘子”拔掉。所以,雙方每每在補償款、安置房之間進行激烈的博弈。拆遷戶想盡量多要,而政府部門則有法律法規所明確的底線,一旦遭遇實在談不攏的情況,事情就會陷入僵局。到了這種關頭,在工期、考核等重重壓力之下,也往往會出現各種違法違規現象,甚至可能釀成刑事案件。
然而,從“海珠眼”里可以看到另一種可能性。大橋這一繞,瞬間天地寬。既確保了工程的如期完工、正常開通,也尊重了業主的意愿,盡可能地不影響其正常生活。這一繞,繞開了“釘子必須拔”的老思路,繞出了拆遷路上的新境界。當然,對于整個工程而言,這一繞或許會增加成本。對于當事業主而言,此后生活也難免會受到噪音、汽車尾氣等影響,乃至會有高空拋物等風險。但無論如何,這都是雙方所必須承受的代價。
從“海珠眼”里,還可以看到對法治的敬畏。本質而言,無論是當地在補償款、安置房等底線問題上的不讓步,還是對業主基本權益的尊重和保障,都是基于對物權法等法律法規的敬畏。公民的私有財產不容侵犯是一條底線,談不攏不能硬來也應該是依法拆遷的常態。這樣的敬畏,是法治社會中的一道風景。當然,我們仍然期待雙方能在尋求利益“最大公約數”的基礎上,讓問題得以圓滿解決,實現真正的“雙贏”。也相信,這樣一只“眼”,會讓今后的拆遷更和諧,更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