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JIZZJIZZ麻豆全部免费,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亚洲射图,免费不卡中文字幕在线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⑤ | 萬華:中國人做不了?沒有做怎么知道

2021-06-21 07:59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閱讀 (92768) 掃描到手機

2018年6月9日至14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山東主持上合組織青島峰會,視察山東并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為山東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總書記去過的地方、關心的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大眾日報派出多路記者蹲點采訪,深入觀察,仔細傾聽,見證進展成效,記錄山東之變。

6月16日起,大眾日報持續推出大型全媒體報道“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沿著總書記的足跡·潮涌海岱滿目新”,通過記者蹲點、視頻等全媒體手段,記錄山東牢記囑托奮勇前行的鏗鏘步履和舉措成效,生動展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目前已推出《大洋觀測進入“直播時代”》、《社區服務逐漸實現“高配”》、《打造“國家客廳”的“上合人”》、《“歷史敲鐘人”的三個新挑戰》、《蓬萊閣的回望與前行》。

今天,推出蹲點報道第六篇《在創新之路上與自己賽跑》。

精簡版:

盡管資本市場對萬華始終保持較高的預期,但利潤增幅高達380%的一季報,還是讓市場吃了一驚。萬華的關注度也躋身4000多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名。

萬華,全球最大的MDI生產商,中國化工新材料企業的標桿,山東省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外界對這個化工巨頭葆有高度好奇。

從廣泛應用于建筑保溫、輕工紡織、汽車家電等領域的MDI,到應用于3D打印材料、海底光纜等中高端制造領域的尼龍12,再到可降解塑料的“鑰匙”PLA,都可以在萬華的展廳里找到它們的身影。

“萬華科研費用按期投入,上不封頂。”斥資60億元建設世界一流研發中心,搭建起從基礎研究、工藝開發、工程化開發、裝置優化到產品應用于一體的技術創新系統平臺。

如今在萬華的研發隊伍中,應屆的碩士年收入超過20萬元,博士超過40萬元;研發人員每年比其他崗位的人員多幾萬元研發津貼。多名研發科學家享受高管待遇。很多研發人員不愿意做主管,只愿當工程師。

研發人員小試成功有獎金,中試成功有獎金,產業化有獎金,基礎研究做出成果有獎金。研發人員被允許有20%的時間和研發經費,用于自由選擇研發方向;新產品從盈利開始,5年內純利潤的15%獎勵給研發團隊。

全文如下:

總書記鼓勵一鼓作氣、一氣呵成、一以貫之,萬華人牢記在心

在創新之路上與自己賽跑

□ 本報記者 陳曉婉 董卿 從春龍

前段時間,萬華化學發布了2021年一季報:營收313.1億元,利潤66.21億元。盡管資本市場對萬華始終保持較高的預期,但這份利潤增幅高達380%的一季報還是讓市場吃了一驚。萬華的關注度也躋身4000多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名。

萬華,全球最大的MDI生產商,中國化工新材料企業的標桿,山東省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外界對這個化工巨頭葆有高度好奇——

面對外國的技術封鎖,萬華為什么能打破壟斷?

面對同質化競爭加劇,萬華為什么能十幾年穩居領先地位?

面對別人艷羨的成績,萬華又為什么能始終保持不竭的進取心?

“要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要有這么一股勁,要有這樣的堅定信念和追求,不斷在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上取得新突破。”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也是萬華一直踐行的發展理念。技術研發能力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產品從單一的MDI擴展至聚氨酯、石化、精細化學品三大產業領域,萬華一步步成長為行業領軍的現代化大型企業,走出一條令人矚目的改革發展之路。

萬華的崛起,無疑給正在銳意改革創新的企業以極大振奮,也吸引著記者推開這扇化學世界的大門。

一鼓作氣搞研發——

中國人做不了?沒有做怎么知道做不了

在萬華,記者最常聽到的是“聽不懂”的名詞——MDI、PC、PLA、尼龍12……這些名詞多數人聽著陌生,卻又跟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從廣泛應用于建筑保溫、輕工紡織、汽車家電等領域的MDI,到應用于3D打印材料、海底光纜等中高端制造領域的尼龍12,再到可降解塑料的“鑰匙”PLA,都可以在萬華的展廳里找到它們的身影。這一次,PC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PC,學名聚碳酸酯,作為五大工程塑料之首,以其高模高強和光學透明的優異性能,在汽車制造、電子電器、光學顯示、建筑板材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自20世紀70年代起,我國就有多個科研機構組織研發攻關,但最終因原料質量、工藝路線、工程化和裝備技術等種種原因,始終無法實現自主產業化,年進口量超百萬噸。

關鍵技術受制約,是我國飛速發展過程中時常遭遇的情況,也是萬華成長過程中必須克服的蛻變之痛。2006年下半年,萬華萌生了自主研發PC產業化技術的想法。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廖增太回憶說:“當時大家對萬華要搞PC都是將信將疑,一致認為這種技術難度大、復雜程度高的項目中國人是做不了的,而且萬華沒有涉足過PC行業,缺乏經驗,更是做不了。”

沒做怎么知道做不了?在廖增太看來,萬華的成長過程就是一路突破國外技術封鎖的過程。就是在這樣一片質疑聲中,萬華拍板立項——2007年,萬華PC產業化項目開發正式啟動。在萬華老廠西門一間非常簡陋的實驗室里,中國的PC工業化進程悄然拉開帷幕。

“那個時候實驗條件異常簡陋艱難,大量的手動操作,原料預處理、過程控制和聚合后處理勞動強度很大。就是在這種艱苦的情形下,我們系統開始了PC生產的實驗室研究。”參與研發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十年磨一劍。2018年1月,萬華化學擁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PC生產技術實現產業化投產,首套完全自主研發7萬噸/年PC生產裝置一次性開車成功。2020年6月,13萬噸/年PC工業化裝置順利投產。如今,萬華PC裝置各項單耗、能耗等重要生產指標均達到行業一流水平,裝置自動化水平高,實現長周期穩定運行,已形成20萬噸/年PC產能。

“萬華PC產業化項目的成功實施,實現了高品質PC穩定的國產化供應,填補了國內多項PC高端產品和專用料空白。”對此,廖增太語氣平靜。或許對萬華而言,從0到1、“無”中生“有”已經成為常態。

2018年6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東時來到萬華煙臺工業園,總書記一路看一路交談,問的最多、最關切的,是自主創新。當得知企業走出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直至自主創造的道路,技術創新能力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成為全球異氰酸酯行業的領軍者,總書記鼓勵企業一鼓作氣、一氣呵成、一以貫之,朝著既定目標奮勇向前。

一氣呵成抓創新——

可以允許創新失敗,但決不允許不創新

PC研發歷時11年,累計投入研發經費約3億元,啟動約百人的專業科研創新團隊。而這只是萬華眾多創新產品中的一個。

一次次突破國外企業的壟斷,萬華靠的是對研發、對人才持久的投入。

“萬華科研費用按期投入,上不封頂,這項政策即使在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最為困難的時刻也未曾動搖。”廖增太說,2020年萬華的科研投入20.5億元,2025年預計將達到30億元以上。

為了創造更好的科研環境,萬華斥資60億元在風景秀麗的煙臺開發區建設了一個占地2000畝、可容納3500名研發人員的世界一流研發中心,搭建起從基礎研究、工藝開發、工程化開發、裝置優化到產品應用于一體的技術創新系統平臺。

對人才的重視,萬華始終如一。廖增太記得,習近平總書記在萬華煙臺工業園會見職工代表時,聽到企業科研事業后繼有人,高興地頻頻點頭。“人才是萬華的第一核心戰略資源。我們的人才管理理念是以業績為導向,堅持公平競爭、優勝劣汰。”廖增太說。

為此,萬華建立了嚴格的晉升機制,符合市場規律的干部退出機制和末位淘汰制度,使真正有能力、有理想的員工能得到更好的事業舞臺,時刻保持組織的活力和激情。通過實施嚴格的親屬回避制度、利益沖突申報制度,發揮管理者以身作則、公正嚴明的表率作用,形成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

在人才的上升通道上,萬華針對研發人員、一線生產操作人員、生產工程師等不同崗位,設立與管理序列并行的專業序列,并可在兩個序列間進行身份轉換,打破晉升天花板。在萬華,多名研發科學家享受高管待遇。很多研發人員不愿意做主管,只愿當工程師。

在創新環境上,“鼓勵創新、寬容失敗、重獎成功”是萬華的準則。“可以允許創新失敗,但決不允許不創新,這就是我們萬華的理念!”廖增太說。容許試錯,給研發人員解開了手腳。

小試成功有獎金,中試成功有獎金,產業化有獎金,基礎研究做出成果有獎金。研發人員被允許有20%的時間和研發經費,用于自由選擇研發方向;新產品從盈利開始,5年內純利潤的15%獎勵給研發團隊。

如今在萬華的研發隊伍中,應屆的碩士年收入超過20萬元,博士超過40萬元;研發人員每年比其他崗位的人員多幾萬元研發津貼。企業還為每位新員工提供20萬元的十年期免息貸款,幫助他們在當地購房安家。

目前,萬華有10多個產品躋身世界化工新材料“第一方陣”,多款產品市場占有率全球領先。

一以貫之重改革——

經歷改革之痛,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才會不斷增強

提萬華,避不開MDI。

MDI,學名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一種用途廣泛的高分子材料。因其生產過程涉及的光氣化、硝化、加氫等都是化工中極其復雜的反應,技術壁壘極高。可以說,完整掌握了MDI技術,基本可以確保企業長期生存盈利。而萬華,全球最大的MDI生產商,更是有足夠的資本躺在成績上睡覺。

但萬華并沒有就此滿足。它不斷進軍新領域,研發新產品。廖增太甚至判斷:伴隨新項目的產業化,曾經貢獻萬華95%利潤的MDI,未來的利潤占比將不到一半。

百尺竿頭再出發,是什么讓萬華克服惰性,對創新保持恒久的熱情?

在萬華采訪,記者深深感受到,這份驅動力源自企業內部的體制機制改革。

廖增太告訴記者,20世紀90年代中期,萬華集團的經營曾陷入困境,連續三年虧損,工資只發60%,人才大量流失,企業到了生死邊緣。痛定思痛,1998年12月,萬華進行股份制改造,設立了煙臺萬華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萬華化學的前身),對大鍋飯、鐵飯碗進行改革。

一套改革組合拳下來,萬華集中了MDI優勢資源和近400名業務骨干,產能和利潤連年翻番。2001年,萬華在上交所成功上市。2005年,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進一步激發員工的創新活力,萬華進行了員工持股改革,公司的凝聚力大大提升。

2019年上半年,萬華完成了整體上市,自此基本完成了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成為國有控股,員工、外資和社會資本參與的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建立起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管理效率大幅度提高。

“總書記說,誰說國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殘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變成現代企業。”廖增太記憶深刻,“回顧萬華經歷的每一次改革,都是承受壓力、非議和痛苦的過程,但是每一次痛苦之后,企業體制機制就會更加符合市場規律的要求,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才會不斷增強。”

當年渴望著從外國引進技術的萬華,一步步成長為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企業。它闊步走出國門,業務拓展至全球,在海外十余個國家和地區布局,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業發展。

未來的萬華,依然不會止步。廖增太說,“十四五”期間萬華將在新能源儲能材料、水處理、香料和營養化學品、可降解塑料、高性能塑料等方面持續發力,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前瞻性的技術研究,打造全球一流的高端化工新材料企業。

記者手記

創新要走出“舒適區”

□ 本報記者 陳曉婉 董卿 從春龍

化學,創造新物質的科學。新物質的誕生令人振奮,創造的過程卻往往飽含艱辛,沒人能預知努力的前方是成功還是失敗。沒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堅守,沒有一步一個腳印的積累,注定與科研成果無緣。

創新,沒有捷徑,萬華人對此理解深刻。萬華每一個產品背后,都有一段艱難的探索史。就像PC項目,在一片質疑聲中立項,從一間非常簡陋的小實驗室里開始研究。中試開車初期,由于對過程控制參數設置存在部分不合理之處,導致裝置系統出現過濾器頻繁堵塞,科研人員硬是依靠人力時刻堅守、隨時清理,中試裝置逐漸越開越順,穩定運轉的時間越來越長,最終達到了可以系統性開展工藝研究和工程化設備驗證的程度,PC項目也進入到真正的工業化攻堅階段。

研發成功了,產品面世了,科研人員默默撤下舊戰線,踏上新戰場。在萬華,有無數這樣的無名英雄,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地耕耘,數十年如一日地投入,只希望有朝一日能再攻克一座山頭。

這不是一兩個項目的誕生史,這是萬華一路走來的縮影。經過40多年的實踐與沉淀,萬華形成了以使命、愿景、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理念的文化體系,并將其作為企業的靈魂,指引全體員工朝著共同方向努力,成為凝聚力和戰斗力的源泉。

一次的創新也許并不難,難的是能夠不斷突破舒適區,在無人區里執著前行。能夠耐住性子做科研,在取得成績后依舊不安于現狀,這是萬華帶給記者最大的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