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周刊|83歲,她“撿回”了記憶
梁其樂:“電視遙控器你放哪了?”
孟繁華:“我放在客廳桌子上了。”
梁其樂:“晚上想吃什么?我帶你去。”
孟繁華:“我想吃小村莊附近的那家參雞湯,很長時間沒去了……”
3月13日,手術后第68天,83歲的孟繁華和81歲的丈夫梁其樂的日子,像是“穿越”回了4年前孟繁華患病前。
她得的是阿爾茨海默病(AD),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退行性病變。4年來,“腦海中的橡皮擦”慢慢擦掉了她的記憶,她經常記不起鑰匙放在哪、吃沒吃過飯、喝沒喝過水,甚至認不出相伴幾十年的老伴梁其樂。
直到今年1月4日,孟繁華在康復大學青島中心醫院,接受了超顯微淋巴回流重建手術治療,成為島城首位接受此療法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術后,孟繁華的認知能力、記憶力有了明顯改善,精氣神也好了很多。用梁其樂的話說:“一天一個樣,越來越好。”
你是誰?
療養院里,一位老先生每天都會準時拜訪一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老婦人。他總是攤開腿上一本褪色的筆記本,語氣輕柔地為她講述上面記載的故事。每次聽到這些,老婦人臉上都會迸發出異樣的神采,仿佛再次回到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這是電影《戀戀筆記本》里開頭的場景。
“我想過,如果有一天,她什么都不記得了,我也會像電影里這個男人一樣,不厭其煩地一遍遍給她講我們倆的故事。”4年來,這一幕在梁其樂的腦海中反復上演。因為,撅住電影中那位老婦人的阿爾茨海默病,竟真的降臨到了他的老伴身上。
4年前的2021年,梁其樂便發現老伴開始有些不對勁:不是忘了鑰匙放哪了,就是去買東西忘帶錢,還經常翻找背包,尋找丟失的東西。起初,他沒有特別在意。直到有一次,他看到老伴把被子放在了洗手間的洗手盆上,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且,他發現老伴的神情逐漸變得冷漠,話變得越來越少,常常答非所問,就連她以前最喜歡的電視節目,也不再感興趣。
梁其樂帶著老伴到青島一家醫院做了腦部CT檢查。“當時醫生告訴我們,她的小腦正在不斷萎縮,以后的認知能力和記憶力會越來越差。”當時,醫生并沒有跟他提及阿爾茨海默病這個詞,但梁其樂對這個病有所耳聞,回來就開始查閱相關資料。咨詢醫生后,老伴開始服用鹽酸美金剛這種藥,但效果并不明顯。
一年之后,老伴的病情漸漸惡化。2022年的一天,梁其樂帶著老伴出門買菜,自己內急想上廁所,便囑咐老伴在廁所門口等著,別亂走。可等他從公廁出來,買的菜還在原地,老伴卻不見了。“當時我驚出一身冷汗,現在路上車這么多,生怕她出什么危險。于是,我就打了110報警,還發動附近的人們一起尋找。”大半天都沒找到人,梁其樂只能滿心擔憂地回到了家,竟發現老伴正坐在自家的院子里,“她跟沒事人一樣,并不知道發生過什么。”
有了這一次經歷,梁其樂對老伴的看護更加上心,幾乎不敢讓她離開自己的視線,但意外卻往往來得很快。不久后的一天,梁其樂在家中洗衣服,兩三分鐘的工夫,老伴又不見了。他趕緊求助派出所,民警通過查監控、發通報后,在附近的一條馬路上找到了孟繁華。“一見到我,她就跟我說,想回她小時候生活過的河北路找她媽媽……”梁其樂感傷道,“都說患這種病的人,會退化成孩子,忘記自己的身份,也忘了身邊的人。那一刻,我緊緊抱住了她,告訴她,再也不會讓她走丟了。”
事情過后,梁其樂給老伴買了一只防走失手環,在里面輸入自己和外孫女的電話。但這并沒有讓他放松片刻。隨著老伴病情一天天加重,他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
“她常常記不得自己吃沒吃過飯,喝沒喝過水,偶爾還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情況。有一次小女兒來看她,她竟然認不出女兒,只說對方是個好人,女兒因此很傷心。就連我天天陪著她,她也常常記不起來。有一次我問她,我是誰?她一臉茫然地說‘不知道’。”
央視阿爾茨海默病公益短片里那句“即便忘記了全世界,也不會忘記愛你”曾感動過無數觀眾,可彼時梁其樂所面對的,卻是“我如此愛你,你卻問我‘你是誰’”?目睹老伴的精神逐漸離開軀體,梁其樂特別害怕有一天她會徹底忘掉自己。夜深人靜時,他常常偷偷抹眼淚,內心的孤獨像墜落深海。他比任何人都盼望,眼前的愛人可以回到從前。
勇敢的一步
數據顯示,每7秒鐘,全球就有一名癡呆癥患者產生,其中60%~70%的人群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目前,全球至少有5000萬名癡呆癥患者,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1.52億,已經成為嚴重影響全球人口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大公共健康問題。令人無奈的是,此前我國并無特效療法阻止或逆轉阿爾茨海默病病情的進展,患者只能無力地困在疾病的魔爪中,哪怕堅持服藥,也無法有效控制病情的進展。頸深部淋巴回流重建手術的出現,給無數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83歲的孟繁華,成為青島第一個順利接受這項手術的患者。而手術的實現,還緣于一次深夜急救。
2024年12月初的一個晚上,梁其樂像往常一樣設定好提醒老伴起身小便的鬧鐘,便睡下了。沒想到的是,鬧鐘響了以后,他叫了20多遍老伴的名字,她都沒有蘇醒,這讓梁其樂又急又驚,隨即撥打了120。
急救人員趕來后,借助醫療手段也沒有將老伴叫醒,梁其樂當時急著團團轉,生怕老伴是腦梗一類的急性病發作,就讓120把他們送去了醫院。“到了康復大學青島中心醫院急診科以后,醫生說先給她做一個腦CT,判斷是否是急性腦梗。在我們把她抬上CT室的床上的時候,她突然坐了起來,和我打招呼。”雖然嚇了大家一跳,但檢查結果顯示,老伴不是腦梗的問題,梁其樂這才放下心來。
當梁其樂準備帶老伴回家時,護士通知他,值班的神經外二科主任靳峰想見見他,和他說說老伴的病情。“靳主任在詢問了我一些老伴平時的狀況后,結合CT片子和我說,老伴應該是患了阿爾茨海默病。說是國內有一種還沒普及的手術治療方法,能改善病人的狀態,但目前青島尚無參照者。如果我們有這個需求,慎重起見,他可以邀請國內幾位知名專家為我老伴做個會診,達標的話,便可以嘗試進行這個手術。我當時就說,哪怕有1%改善的可能,我們都想試試。”
于是,在經歷了近4年的疾病折磨后,梁其樂決定帶老伴勇敢走出這一步。
在進行了一系列術前檢查,并進行了多學科會診后,醫療團隊認為,孟繁華老人的情況可以進行頸深部淋巴回流重建手術。
靳峰在手術
“整個手術歷時3個小時,很順利。老伴醒了以后,就有了明顯好轉。首先是能說出自己午飯吃的什么,看到靳主任時還握著他的手,表達了感謝。1月15日,術后第二天,她就能和我們順暢交流了,走路也比手術之前平穩了。看到小女兒,像以前那樣摸著她的臉和她說話。”特別是,當老伴再一次清晰地叫出梁其樂的名字那一刻,這位經歷過無數人生坎坷的耄耋老人瞬間淚如泉涌。
孟繁華出院前和靳峰(左一)合影
今年2月19日,梁其樂帶著老伴到醫院復診。當天除了常規檢查,醫生還問了孟繁華幾道算術題,她都答對了。隨后,醫生拿出一張畫有圖形的紙,讓她順著線條用筆進行勾勒,她也都做得很好。“靳主任說,老伴恢復得很好,回家以后,我們要多和她聊天,讓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幫助她提高認知能力和記憶。”梁其樂欣慰地回憶道。
老太太復查時和靳峰的合影
生活的希望
梁其樂和孟繁華是青梅竹馬,小時候住在同一條路上。長到十八九歲時,梁其樂便對身材眉眼都十分好看的孟繁華產生了好感。所以,當孟繁華成為自己妻子的那一刻,梁其樂發誓,一定要讓這個女人過得幸福。“風風雨雨幾十年里,我們從來沒有拌過嘴。因為她的脾氣很好,我也十分讓著她,遇到問題,我們都會及時溝通,從不過夜。”梁其樂補充說,“我們有共同的愛好,心靈也十分契合,我們既是彼此的愛人,也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做完這個手術后,我老伴生活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整個人變活潑了,話也多了,前段時間還找出之前最喜歡聽的外國流行音樂和我一起聽,遇到喜歡的旋律,就像以前一樣和我探討。再就是,她會主動要求幫我做一些家務,比如鋪床、掃地、斟茶……因為以前她經常忘事,加上我怕她累著,就不想讓她做太多,但是她很積極,而且最近放手讓她試了幾次,都很好,我也就放了心。最近天氣暖和了,吃完飯,她還會叫我帶她出去散步,見到路上有趣的風景和人,也會和我聊一聊。感覺曾經那個我熟悉的老伴正在慢慢地回來,這個手術真的做對了……”說到老伴孟繁華手術后的變化,梁其樂滔滔不絕。
梁其樂透露,他最近正在籌劃一場旅行,想帶老伴到煙花三月的南方去走走看看。
“她患病的這幾年,我們就沒出過遠門,有時候出門買個菜,我都要一直牽著她的手,生怕她走丟。而且很多時候她無法自理,一不留神,可能就會做出意料之外的事,十分不方便。所以我看她現在恢復得不錯,便想再去尋找一下當年戀愛時的感覺。”梁其樂說道。
采訪當天,是孟繁華接受頸深部淋巴回流重建手術后的第68天。從老伴手術前的猶疑不定,到手術后的顧慮不斷,梁其樂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心理起伏期。“畢竟之前青島沒有人做過這個手術。手術過程有沒有風險?做完之后,到底能恢復成什么樣?我們并沒有參照。但事到如今,看到她一天天在變好,我真的十分慶幸當初的決定。雖說不能完全恢復到沒生病時的狀態,但她時隔4年,能再次和我交流,我已經很滿足了。”他如釋重負。
談到今后,梁其樂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來:“雖然我們都80多歲了,但是仍然有很多美好的未來。現在物質條件好了,我們吃穿都不缺,所以更向往好的精神生活。老伴生病的那幾年,我們錯過了很多精神交流的時刻,現在她一天比一天好,我要把那段錯過的時光補回來。現在我們倆覺得,生活充滿著希望。”
(文中梁其樂、孟繁華為化名)
延伸>>
給大腦排污,喚醒沉睡的記憶
在一些公開報道和文藝作品里,阿爾茨海默病常被形容為腦海里的“橡皮擦”,會慢慢擦去人的記憶。患者就像獨行在無邊的海洋中,沒有時間、伙伴、方向,只能任記憶消失直至忘記自己,令人感傷與無力。
為孟繁華進行手術的康復大學青島中心醫院神經外二科主任靳峰告訴記者,阿爾茨海默病的患者多為隱匿起病,以記憶力減退和情緒障礙為主要病癥,部分患者還有嚴重的淡漠情緒,有的還會有其他精神行為癥狀,如木僵、自言自語、做一些重復性的匪夷所思的動作等。家屬為了照顧這些患者,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經濟成本和時間精力,同時需要承擔極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
2020年,密歇根大學學者通過對1.67萬名老年人數據的研究發現,與配偶未患阿爾茨海默病或相關癡呆癥的人相比,照顧新近被診斷患阿爾茨海默病配偶的老年人抑郁癥狀會增加30%,而且這些抑郁癥狀往往會持續至少兩年,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慢慢會影響到他們的護理能力。
這讓記者想起曾經看過的一篇報道,哈佛大學著名精神科學專家凱博文在妻子患上阿爾茨海默病后,變為美國五千多萬家庭照護者中的一員。他記錄了陪伴妻子的十年,其中寫道:“照護,其實是人世間所有關系的本質與核心——照顧好他人,并得到他人的照顧,這就好像是某種交換人生禮物的過程。”
《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4》顯示,2021年,我國現存的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癡呆患病人數接近1700萬例。但可惜的是,可選擇的治療手段極為有限。往往只能針對輕度認知障礙和輕度癡呆進行藥物治療,且需要長期服藥,作用也十分有限。“近些年,國內外多項研究發現,腦類淋巴系統負責腦內大分子蛋白回流并最終注入頸深淋巴結,顱內淋巴回流障礙會誘發認知障礙。利用超顯微神經外科手術進行淋巴回流重建,通過局部引流作用促進淋巴系統功能的全身效應,可以延緩患者大腦的退行性改變及阿爾茨海默病癥進展,這將成為改變這類患者生存現狀的重要措施,也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腦功能外科治療上的一次創舉,會造福廣大病患,有著重大的臨床價值和社會意義。”靳峰說。
靳峰介紹,頸深部淋巴回流重建手術依據的理論基礎是腦內異常蛋白堆積。而這,也是引發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要原因。手術通過采用超級顯微外科技術,對患者腦膜內淋巴循環進行分流,加快腦內淋巴的回流,帶走更多的腦內代謝產物,從而達到可能逆轉大腦退行性病變,減緩病情進展的目標。“簡單來說,患這種病的人,腦內淀粉樣蛋白會異常堆積,慢慢會形成阻塞,使得相關的循環無法正常進行。就像下水道堵塞住了,廢物沒法及時運送出去。而頸深部淋巴管靜脈吻合手術,可以大大加快患者腦內‘廢物’的清運速度,提升清運效率。”
但靳峰同時指出,盡管這項手術目前已在國內多家醫院開展,臨床上想要廣泛應用,仍需更多的基礎研究和循證醫學證據支持,并且要嚴格把握適應人群的指征,進行充分的術前風險評估,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時,還要結合術后的認知康復訓練和藥物治療達到最優療效。“阿爾茨海默病目前無法治愈,但相關研究表明,越早治療,藥物治療效果相對會更好。因此,一旦家中老人出現記憶力下降等預警表現,應及時前往專業的神經內科記憶障礙門診就診。”
靳峰介紹,目前國內開展頸深部淋巴管靜脈吻合手術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醫院并不多,康復大學青島中心醫院神經外科在青島率先開展這項手術,通過先進的蔡司KINEVO 900機器人超顯微熒光手術顯微鏡,可以多角度全方位觀察患者的情況,在超過20~40倍的超顯微放大倍數下,醫生可以準確判斷直徑約0.3毫米的淋巴管,從而進行精準手術;同時,輔助血管熒光等多種技術,不僅可以示蹤淋巴管和吻合是否通暢,從而保證手術效果,還可以降低術后發生水腫等神經損傷并發癥的概率,讓手術精準有效。在治療方式上,手術的微創切口直徑僅5厘米左右,可以最大限度減少副損傷,因此更安全,患者恢復更快。“我們神經外科醫生對于神經系統十分了解,尤其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理解更有優勢,且具有顱內外血管搭橋、神經吻合等技術的優勢,在手術技術層面更有保障。”
據了解,截至目前,康復大學青島中心醫院神經外科已對近40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成功進行了手術。術后,患者都恢復良好,認知功能、生活能力、運動功能和記憶力都有了明顯改善。
(撰稿/半島全媒體記者 江海峰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