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戀房托”:撕開溫情面具下的購房騙局
近日,記者接到舉報,在嘉興、威海等地有房托團伙利用情感操控手段誘騙相親者,以遠高于市場價的金額購買房產,受害者涉及不同年齡段,男女均有。目前,警方已立案調查。
當愛情與房產這兩個人們生活中極為重要的元素被惡意扭曲,交織出的“婚戀房托”騙局,讓人猝不及防。這一現象不僅給個人帶來巨大的情感與經濟創傷,更對社會信任體系與房地產市場秩序造成了嚴重沖擊。
這些“婚戀房托”團伙深諳人性弱點,他們的套路如出一轍:先在社交平臺或婚戀網站上廣撒網,鎖定那些渴望愛情、急切尋找伴侶的單身人士。接著,精心打造虛假人設,搖身一變成為溫柔體貼的佳人或事業有成的才俊,用甜言蜜語和關懷備至的噓寒問暖,迅速拉近與目標的距離。當感情升溫到一定程度,購房的話題便被巧妙拋出,或聲稱是為了未來共同生活的安穩,或鼓吹房產投資的高額回報,一步步誘導受害者踏入陷阱。
一位受害者回憶,與“戀愛對象”相識不過短短兩周,對方就開始頻繁提及買房,“她描繪著未來的美好生活,說要有一個屬于我們的家,我被愛情沖昏了頭腦,根本沒多想就跟著她去看房、簽約。”等手續辦完,“戀人”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只留下受害者獨自面對高額房貸和空蕩蕩的房子。還有受害者發現,自己購買的房子價格遠高于周邊樓盤,且存在質量隱患,而這些問題在購房時都被“房托”刻意隱瞞。
“婚戀房托”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從個人角度看,受害者不僅遭受經濟損失,可能背負沉重的債務,陷入長期的經濟困境,更在情感上遭受重創,對愛情和人際關系產生恐懼與不信任,甚至影響未來正常的婚戀觀和生活態度。從社會層面而言,這類騙局嚴重擾亂了房地產市場的正常秩序,破壞了行業誠信環境。虛假的購房需求可能誤導市場供需關系,干擾房價的合理形成,損害了廣大購房者和合法房地產從業者的利益。同時,它還加劇了社會信任危機,讓人們在追求愛情和幸福的道路上充滿戒備,侵蝕著社會和諧的基石。
為何“婚戀房托”這類騙局能屢屢得逞?一方面,單身人士對愛情的渴望使他們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感情時,容易喪失應有的理性與警惕。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們急于尋找情感寄托,這為騙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另一方面,監管存在漏洞,無論是婚戀平臺對用戶身份和信息的審核,還是房地產市場交易環節的監督,都有待加強。部分婚戀平臺為追求流量和利益,對虛假信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房地產市場在價格監管、交易流程規范等方面也存在薄弱環節,讓“房托”與不良開發商、中介得以勾結。
為了杜絕此類現象,單身人士自身必須提高防范意識,在戀愛中保持清醒頭腦,涉及重大經濟決策時,多與家人朋友商量,切勿僅憑對方的一面之詞就盲目行動。婚戀平臺要承擔起社會責任,加強對用戶信息的審核與管理,建立嚴格的身份認證和信用評價機制,及時屏蔽和舉報可疑賬號。相關監管部門更應加大對婚戀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監管力度,建立健全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提高違法成本。
“婚戀房托”是藏在暗處的毒瘤,只有個人、平臺與監管部門形成合力,才能將其連根拔起,讓愛情回歸純粹,讓房地產市場重歸有序。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