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降50基點!保險預定利率,下調倒計時
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進入新一輪下調倒計時。
中國證券報記者從保險業內調研了解到,近期,多家保險公司業務部門進行新產品開發備案,為了適應利率換擋后新老產品切換節奏,從銷售人員培訓到渠道合作等方面,做了多方面準備。
“對于下一波產品預定利率調整,我們計劃9月落地。分紅險是屆時新上架的主力產品,保底利率會降至1.5%。”北京一家人身險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同時,多家人身險公司也表示,會在9月前后對產品利率進行換擋,產品結構將進一步調整,傳統險比例降低,分紅險和保障型產品比例升高。
據記者了解,利率切換后,主流傳統固收儲蓄險預定利率將由2.5%降至2%,主流分紅險保底利率將由2%降至1.5%,萬能賬戶利率也會下降。
現行預定利率保險產品下架倒計時
近日,同方全球人壽上新分紅險產品,將保底部分的利率從目前市場主流的2%下調50個基點至1.5%。
在分紅險上,同方全球人壽并不是第一個將保底利率降至1.5%的險企,此前就有險企推出了“1.5%保底利率+分紅”的產品。比如,恒安標準人壽一位代理人告訴記者:“公司的傳世瑞盈B增額壽等產品,2024年底就是‘1.5%保底利率+分紅’,賣到了現在。”
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兩三個月內,將分紅險保底利率降至1.5%的險企會越來越多。這將是一輪的全面調整,不僅涉及分紅險,還涉及傳統險以及重疾險等保障型產品。此輪預定利率調整后,主流傳統固收儲蓄險預定利率將由2.5%降至2%,重疾險等保障型產品價格會出現上漲。
隨著預定利率調整時點漸近,部分公司產品標注了明確的下架時間。記者在螞蟻保熱銷平臺上發現,中荷人壽一款大贏家·增額終身壽產品,將于6月30日下架。
預定利率是人身險產品進行保險產品定價時所采用的利率,也是保險公司承諾給客戶的回報率,主要參照銀行存款利率和預期投資收益率來設置。不同于銀行理財等其他金融產品可隨市場調整投資回報率,人身險產品期限可長達數十年,其預定利率一旦設定便不可調整,具有剛兌屬性。
今年年初,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保險產品預定利率如何與市場掛鉤及調整。
今年4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公布,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研究值為2.13%,與2.34%的前值相比下降21個基點,讓行業又一次站在預定利率調整的邊緣。
分紅險有望成換擋后上架主流
對于即將到來的老產品下架和預定利率調整,市場早有預期,不少保險公司已儲備了與之適應的產品方案和銷售、渠道方案。在接下來的新老產品切換中,保險公司普遍大力推動分紅險產品的上架和銷售。
多位保險銷售渠道人士表示,后續賣固收產品,利率方面沒有競爭力,且需要長期鎖定,不如賣“1.5%保底利率+分紅”的分紅型產品,有更大的靈活性。
分紅險的收益分為保底收益和分紅兩部分。保底收益寫入合同,分紅是非保證收益,受保險公司投資能力等因素影響,是動態變化的。
業內人士表示,在當前低利率環境下,發展浮動收益型產品能夠更好地幫助保險公司穿越周期、實現與客戶長期共贏,有助于保險公司降低剛性負債成本、提升長期經營業績穩健性。
保險行業的新“國十條”提出,推進產品轉型升級,支持浮動收益型保險發展。分紅險就是浮動收益型保險產品的最主要形態。對人身險行業來說,大體量的存量業務面臨利差損壓力,發展分紅險有助于穩健經營,防范利差損風險。
東海證券研報表示,分紅險市占率有望逐步提升,投保人和險企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特征,一方面緩解了險企剛性的負債成本,另一方面也給予其較大的資產配置靈活度,有利于更好實現跨周期的穩健投資回報。
“有的分紅險產品保底利率雖然低,但產品依然賣得動,主要在于分紅實現率和分紅能力能夠獲得市場認可。”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保險公司的分紅能力和分紅意愿比較重要,需要在分紅政策、兼顧同業競爭與公司利益等方面做好平衡。
業內人士表示,被行業視為破局利差損密鑰的分紅險,有著比傳統險更為復雜的條款和邏輯,還需迎接代理人銷售能力、消費者認知和接受度、保險公司自身投資實力和穩健經營能力等多重考驗。對于消費者來說,買分紅險就像是與保險公司做長期合伙人,應全面關注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綜合風險評級、償付能力等。
- 截至上半年已有超50家被吸收合并 改革重組促村鎮銀行整合提質
- 3個“更”看亮點!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倒計時1天
- 倒計時2天! 網上山東抗日戰爭紀念館新館 2025年7月7日開館
- 半島小金妹|保險預定利率跨入“1”時代!預定利率1.5%分紅險產品已登場,后續或將繼續下行
- 視頻|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倒計時6天
- 退休阿姨深陷網戀“殺豬盤” 景德鎮民警遠赴云南幫其追回50萬元
- 保險預定利率跨入“1”時代!預定利率1.5%分紅險產品已登場,后續或將繼續下行
- 合眾人壽青島分公司開展“光榮在黨50年”慰問活動
- 倒計時20天!2025上合博覽會亮點搶先看
- 年內支付機構已領50張罰單,有機構被罰沒超千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