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預定利率跨入“1”時代!預定利率1.5%分紅險產品已登場,后續或將繼續下行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天書
6月以來,多款2.5%預定利率的人身險產品已停售“離場”,同時,同方全球人壽打響市場“第一槍”,上新的“傳世尊享”系列分紅險產品的預定利率,已從目前市場2%的上限下調50BP至1.5%。隨著“預定利率掛鉤市場利率”機制的推出,以及LPR和銀行存款利率下調,保險機構也借機調整產品策略。未來,分紅險或將成為主流產品形態。
利率2.5%產品部分“離場”
據悉,同方全球人壽等保險機構已發布預定利率為1.5%的分紅險產品。例如,同方全球人壽上新的“傳世尊享”(壽險(分紅型)、“傳世尊享”(F款)終身型)、“傳世尊享”(壽險(分紅型);中意人壽推出的一生中意終身型)福享版、中意悠然金生兩全保險(分紅型)等。“‘傳世尊享’G款、F款的預定利率為1.5%,較市場上限有所下調。”業內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預定利率1.5%的保險產品被推出的同時,6月以來,也有部分預定利率為2.5%的保險產品已經提前停止銷售。例如,中英人壽表示,從6月13日24時起,在全國范圍內停止銷售中英人壽鑫盈家終身網)、中英人壽悅活人生年金保險、中英人壽悅活人生年金網),此次停售的原因為“公司銷售策略調整”。此外,上海人壽、國聯人壽、長城人壽等也分別有產品在不同渠道停售。“借產品調整的契機,保險機構優化產品費用,遞延傭金設計,在強化利率風險管控的同時加強費用管理,進一步推動降本增效。”一位行業內人士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不少保險機構已經儲備了預定利率調整后的產品,但考慮到市場情況,對產品切換較為謹慎。
人身險預定利率受到影響
今年初,監管部門推出“預定利率掛鉤市場利率”機制。《關于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顯示,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應定期組織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召開會議,結合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0年期國債收益率等市場利率變化和行業資產負債管理情況,研究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有關事項,每季度發布預定利率研究值。人身險產品的預定利率也受到連鎖反應影響。
5月20日公布的最新一期LPR數據顯示,1年期LPR為3.0%,5年期以上LPR為3.5%,均較前值下調10個基點。同日,六家國有大行官宣下調存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已跌破1%,三年期和五年期均下調25個基點,分別降至1.25%和1.3%。
此前,4月21日,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研究值公布,為2.13%,相較于一季度發布的2.34%的研究值下降21個基點。“人身保險產品定價迎來關鍵調整窗口。”金融系統業內人士武忠言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表示,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當前普通型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研究值為2.13%,較今年一季度公布的2.34%繼續下行0.21個百分點。這一動態折射出我國金融市場利率中樞持續下移的深層變革,也為保險行業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提出新考題。后續,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或將繼續下行。華泰證券研報稱,隨著市場利率下降,壽險產品預定利率有望在今年三季度下調,傳統險預定利率或由2.5%下調至2.0%,分紅險下調程度或有變動。
萬能險結算利率面臨挑戰
作為保險機構收攬保費的主要渠道,萬能險的結算利率也面臨挑戰。
結算利率是保險機構向保單持有人實際分配收益的利率。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19日,已有991款萬能險披露5月份結算利率,最低為0.36%,最高達到3.5%;平均結算利率為2.76%,較去年同期下降0.21個百分點。拉長時間線來看,2024年1月,萬能險的平均結算利率可達到3.28%,如今這一數據已減少0.52個百分點。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龍格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5月份萬能險平均結算利率下滑有三類原因,“一是固收類資產收益率下降疊加權益市場波動,使得險資投資收益承壓;二是監管部門為防范利差損風險,要求結算利率與實際投資收益匹配,壓降了萬能險利率上限,使得產品結算利率隨之下降;三是險企為平衡客戶收益與自身財務穩健性,也會主動調降萬能險結算利率以降低負債成本。”
分紅險或將成為主流產品
自2024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開始調整產品策略,加大分紅險產品的“上新”、銷售力度。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披露的數據,今年以來,人壽保險產品共上新400余款,其中分紅型近150款,占比近40%;年金保險共上新280余款,其中分紅型80余款,占比超30%。
“行業都意識到,分紅險將成為主流產品形態,加大產品轉型力度,頭部險企正探索差異化的分紅策略,部分創新型年金險將分紅與健康、養老場景結合。”北京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朱俊生曾預計,未來,分紅險或成為“穩健型”產品線中的主力軍,尤其適合“中風險偏好”人群。
最后,專家提醒,保險是長期財務規劃工具,消費者切勿因“停售”或“預定利率下調”而匆忙決策。消費者應結合自身的現金流規劃、家庭責任與未來支出需求,作出理性選擇。
相關新聞:
中長期大額存單“下架”
當前,國有行、股份行在內的多家銀行中長期大額存單已不見蹤跡,紛紛“下架”。
近日,記者以市民身份咨詢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恒豐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網點,多數網點中的5年期大額存單已經無法買到。“我們行內5年期大額存單是不定期投放,近期一直沒有額度。現在3年期的大額存單還可以買到,周一、周四的早上9:30定時投放,需要的話可以留意,利率為1.55%。”工商銀行青島香港中路陽光支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部分銀行中難覓3年期大額存單的身影。建設銀行青島李滄支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行內2年期、3年期的大額存單暫時沒有額度,有1年期的在售。”
“6月中旬,我自己手里正好有一筆大額存單到期,想找利率合適的大額存單繼續存入,但是咨詢后發現,很多家銀行5年期的大額存單都不見了,有的銀行連3年期的也沒有了。”市民韓女士告訴記者。“一家國有行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如果我想存中長期的大額存單,也可以轉換思路,每個月10日關注一下國債。該工作人員告訴我,國債利率一般比他所在銀行的3年期、5年期大額存單的利率高0.1%。”韓女士說。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也表示,銀行暫停發行中長期限大額存單、不再提供中長期特色存款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負債成本、穩定凈息差。在銀行業對息差收入依賴較高的情況下,銀行需要降低負債成本穩定凈息差,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此外,婁飛鵬補充道,在存款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銀行根據自身負債結構,按照市場化原則調整不同期限存款產品利率,甚至出現存款利率倒掛,也是調整負債期限結構的表現。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建議,投資者應適當調整資產配置策略。首先,考慮分散配置,提高流動性,優化風險收益匹配。可以將閑置資金部分流向3年期及以內的定期存款、短期大額存單,在保障資金流動性的同時鎖定穩健的利息。其次,可以關注國債、政策性金融債等高信用、流動性尚可的固收類產品。尤其是儲蓄國債、柜臺國債等,其收益率往往高于同期定期,風險低,是較好的替代品。同時,擁抱多元配置,適度參與銀行理財、貨幣基金和優質債券基金。這些產品一般收益高于活期,而且能根據個人風險偏好選擇不同風險等級。此外,對于有更高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可適當增加優質藍籌股、指數基金等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獲取更高的長期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