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信息聯網之難,不在于技術,而在于決心。一方面,聯網信息平臺的建設,需要消耗巨大的資金、人力,而地方政府短期內很難獲利;另一方面,官員多是房產政策的制定者,他們的房產擁有量必然會對有關房地產的制度設計產生或明或暗的影響。
按照住建部的最初預想,在完成全國40個城市住房信息聯網工程后,今年6月底前將實現500個城市住房信息聯網。而今,6月份只剩下 10個工作日,但住房信息聯網工作的進展情況依舊不明朗。(6月17日《證券日報》)
中國人講究“有恒產者有恒心”,何況眼下各地房價依然動魄驚心。宏觀調控是轉身還是膠著,步步驚心的政策都得靠數據來支撐。眼下有兩件事兒,令住房信息公開再度成為熱門訴求:一是近日一著名投資人稱,“在北京至少有五六千個手里有300套房的房東,這在中國任何房地產市場調研報告中都找不到 ”。此番言論一石激起千層浪。二是6月17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以“‘高房價有利窮人’是歪理邪說”為題,深度闡明高房價的經濟社會危害。既然高房價值得警惕、空置率等核心數據關涉樓市走向,為什么不能以住房信息聯網為契機、推進聯網互通的進程呢?
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全國40個重點城市的個人住房信息系統,應于2012年6月30日前實現與住建部聯網。2013年3月,住建部又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建設管理的通知》,要求地方做好個人住房信息系統聯網工作 。詭異的是,外界獲悉住房信息聯網工作的進展狀況一直十分不順——即便是最初的40個城市聯網狀態,也是逾期8個月以后,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住建部副部長齊驥才公開表示,40個城市的住房信息聯網工作已經完成,下一階段的目標,是在今年6月底完成500個城市的住房信息聯網工作。
聯網之難,自然不是難在技術,而是難在決心。正如業界所言,“技術層面的原因不能算是原因,流動人口都能查清,房子查起來自然更容易”。那么,下決心為什么難?一是從聯網信息平臺的建設來看,地方很難看到政績,反而可能會平添投資或投機者的“后顧之憂”;二是從制度設計主導方來看,官員多是房產政策的擬定者,他們的房產擁有量必然會對有關房地產的制度設計產生或明或暗的影響,從去年底今年初大中城市疑似“官員集中拋房潮”來看,指望自下而上的“聯網自覺”,估計不甚靠譜。
一拖再拖的住房信息聯網,本應該在三個層面裨益于制度設計:一是房產稅,無論按家庭房產總數計算,還是按人均面積測算,要想“擴容”,都需要家庭房產數量的詳細數據作為依托;二是房產屬于重要的不動產,在官員財產當中占據著相當大的比重,在“房叔”、“房姐”層出不窮的今天,房產信息聯網對于官員財產公示制度的推進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三是從改善宏觀調控水平來看,一旦住房信息聯網,供需比、資金流等一覽無余,對局部市場異象或亂象就可以有的放矢,而無須繼續“一盤棋”處理。
對于耗費公共財政的住房信息聯網工程,確有必要曬曬其來龍去脈:看看是誰在阻撓信息聯網工作的推進,看看遲滯拖沓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